《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 刘广睿的思维实验室
0%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再三思考后,我依然决定用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第一篇读书笔记。这本书虽然不是我最近读完的,但却是我无时无刻不回味思考的书籍。《罪与罚》是我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那时我就被他极具代入感的剧情与多元又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这种多种哲学理论在各种终极哲学问题上碰撞并在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中逐渐体现的复调小说令我欲罢不能。随后我查阅了它的作品,紧接着读了这本令我震撼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本书虽然没有《罪与罚》那样紧张刺激,但其思想深度与对人性理解的透彻程度却令人瞠目结舌。随后我变废寝忘食的读完了《地下室手记》《白痴》《群魔》《死屋手记》《白夜》《少年》一系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他的作品仿佛有一种魔力,使人深陷其中,而这种魔力名为“真实”。
图 1
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我完全没有读其它年代久远书籍因时代脱节而产生的无聊与乏味之感,也没有读其它俄罗斯作品因人名地名复杂冗长而引起的阅读障碍。本书剧情紧凑,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整体故事发生在几年以内。但其中每一个人物本身却极为复杂甚至多变,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安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这种特点:一个角色的体内仿佛聚集了多个人的声音,很多角色直接出现了人格分裂的情况。这本书是我最难做笔记却又最想做笔记的作品,每翻开一页书,就能发现一段值得记录与思考的言论。

1 人物介绍

  • 费尧多尔·巴弗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老卡拉马佐夫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小丑,在经历了两段婚姻后成为了三个儿子的父亲。事实上他还有第四个儿子,这是他酒后强奸了一名残疾的女性生下的私生子。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被他以仆人厨子的身份留在家中。老卡拉马佐夫对于几个儿子不负责也不感兴趣,正因为如此,这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之间都充满隔阂。然而不得不承认,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卡拉马佐夫精神的确都是老卡拉马佐夫性格的延伸。

  • 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德米特里(米嘉、米剑卡、米特里)是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老卡拉马佐夫第一次婚姻的唯一一个孩子。他继承了父亲好色的特质,这也使他与父亲常常起冲突。德米特里喜欢享受任何能带来刺激的娱乐,这使他很快耗尽资财,进一步诱发了他与父亲在财产上的争端。老卡拉马佐夫被谋杀后,他也因为父子间紧张的关系自然而然卷入了警方的调查。事实上,他的确在与父亲为同一个女人格露莘卡的争夺中差点想杀了他。然而米嘉心中的良知阻止他的弑父行为。可是讽刺的是最终法庭判决依旧宣判米嘉有罪。米嘉是卡拉马佐夫精神的完美继承者,他是一个一切听从内心呼唤,真性情的人。这种性情既带来了善也带来了恶,他乐于助人但粗鲁的行事风格又引起人们的反感,他对父亲起了杀心但在最后又被良心劝阻。米嘉的每一个行为都发自真心又善恶交织。

  • 伊万·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伊万是老卡拉马佐夫的次子。受过良好教育的他是一名狂热的理性主义者,但总因对世事的思索而困惑并感受到痛苦。在《反叛》一章中他曾对弟弟阿辽沙说:“我并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谢绝了他的拯救。”伊万自幼就表现得不温不火,似乎隔离于世上的所有人。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其实对父亲恨之入骨。这份仇恨最后却演变成对于父亲死的愧疚,因为正是他引导真正的杀人犯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弑父,这让伊万最终精神崩溃。伊万是一名伟大的思想者,书中几乎所有重要情节伊万都在场,在《反叛》中初显了他独到的宗教观,在《宗教大法官》中他悟透宗教的本质并看清人类真正的需求,在《伊万的梦魇》中他已经开始思考自然科学对宗教理论的冲击,人类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并幻想地球、太阳系随着时间的生态变化与物理运动。作者借助伊万将其大部分哲学、科学思想向读者展现。

  • 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阿列克塞(阿辽沙、阿辽什卡)是老卡拉马佐夫最小的儿子。他是当地修道院的见习教士,因此他的信仰从一开始便和哥哥伊万的无神论势不两立。他被佐西马长老送回尘世,随后就卷入了卡拉马佐夫家族肮脏不堪的迷局中。阿辽沙的善良与虔诚让他无论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纯洁的心灵给整部悲剧小说带来一丝希望。虽然作者称阿辽沙才是本书的主人公,然而书中阿辽沙的戏份并不多,他更多的只是作为目击者和传话人。这可能是由于作者原本计划写上下两部,而在第二部《伟大罪人的一生》中作者计划让虔诚的阿辽沙离开修道院走向堕落,变成了一名无政府主义者,一名革命党人。纯洁善良的阿辽沙将秉持卡拉马佐夫精神刺杀沙皇!然而他最终悔过,并在修道院终老一生。

  • 帕维尔·费尧多罗维奇·斯乜尔加科夫

他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在老卡拉马佐夫家当仆人和厨子。他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个癫痫患者。还是个孩子时,他喜欢收集流浪猫,却只是为了把他们吊死并埋了。斯麦尔加科夫总是形单影只,却对伊万有着特殊的钦佩并和他一样接受无神论,在得到伊万传递即“人神”价值观后,他竟很快出于憎恨杀死了父亲,甚至还向伊万承认是自己而不是米嘉杀了老卡拉马佐夫,同时声称是受了伊万的指使。在告知伊万所有真相之后,斯乜尔加科夫上吊自杀了。

  • 卡拉马佐夫精神

卡拉马佐夫精神是卡拉马佐夫一家贯穿全文的行为逻辑,也是作者笔下的俄罗斯精神。这种精神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敢爱敢恨、无所畏惧、尊崇本性、不受约束、极度自我近乎自私的精神。什么都不要怕,什么都不要管。如果你爱,那就去爱,做出爱产生的行为;如果你恨,那就去恨,做出恨产生的行为。像阿辽沙,爱生活,如果它值得被爱,那就超越逻辑的去爱生活,爱生活胜于爱生活的意义。又像米嘉,恨父亲,如果他的确可恨,那就超脱道德的去恨父亲,恨这个人即便他是父亲。

图 2

2 故事梗概

故事里老卡拉马佐夫是一个略有些神经质,脾气古怪、贪慕钱财缺少仁义的嗜酒老头。他一共有三个小孩,其中老大米嘉是原配夫人所生,老二伊万和老三阿辽沙是续弦夫人所生,三个孩子性格迥异。故事的前半部分围绕老卡拉马佐夫与米嘉喜欢上了同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展开。本来就因为财产问题就有了深深隔阂的父子俩,又因为互为情敌,陷入到无休无止的相互仇恨之中;与此同时,聪明而又富有才思的伊万开始思考上帝的存在是否真实,思考人类善与恶的本源,为了表达他的内心,并向阿辽沙口述了他创作的长诗《宗教大法官》,这部长诗是本书的一个高潮,也是了解伊万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而此时善良又真诚的阿辽沙面临着最敬重的老师——佐西马长老逝去的悲痛。故事的后半部分致力于找出杀死老卡拉马佐夫的凶手。米嘉因为涉嫌谋杀父亲被捕;伊万陷入到自我苛责,病入膏肓;阿辽沙虽然从长老葬礼的阴影中走出,但也没有在法庭上帮助米嘉脱罪。最终真正的杀父犯人斯乜尔加科夫在向伊万阐明所有事实后自杀,伊万因为无尽的自责陷入梦魇,而法庭上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米嘉杀人,但法官固执己见的宣判了米嘉的弑父罪行。

3 精彩桥段

3.1 长老的劝诫

一位女士请教佐西马长老关于“怎样去爱这个世界?为什么要爱世人?”佐西马长老讲述了多年前他和一位在战场上救治了无数病人的德高望重的医生的谈话。那名医生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他说:“我爱人类,但是自己觉得奇怪的是我对全人类爱得越深,对单独的人,也就是对一个个个别的人就爱得越少。我在幻想中屡次产生为人类服务的热望,也许真的会为了人类走上十字架,如果忽然有这个需要的话,然而经验证明,我不能同任何一个人在一间屋里住上两天。他刚刚和我接近一点,他的个性就立刻妨碍我的自爱,束缚我的自由。我会在一昼夜之间恨起最好的人来:恨这人,为了吃饭太慢,恨那人,为了他伤风,不断地擤鼻涕。只要人们稍微碰我一下,我就会成为他们的仇敌。然而事情常常是我对于个别的人越恨得深,那么我的对于整个人类的爱就越见炽烈。”佐西马长老劝诫到:“去爱具体的人,也就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爱一个虚构的“人类”概念。唯有爱具体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世界的爱。”
图 3

3.2 宗教大法官

《宗教大法官》是伊万创作的长诗,他将诗口述给阿辽沙。在这部诗里面讨论了苦难和罪恶应该有谁来负责、上帝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幸福来源于自由还是奴役。同时引发了三退魔诱、二律背反等多种宗教哲学思考。诗中讲述了耶稣降临世间,令死人复活、给予世间神迹、让人获得自由,但宗教法官、耶稣会教士却逮捕了耶稣,称耶稣这是违背规则,耶稣的降临是一种罪过,称耶稣是有史以来最邪恶的异端。因为正是是宗教大法官们阻止了人们的自由而后给予了人们幸福,他们凭借上帝的名义使人们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自由上交教会,自己把自由乖乖地放到宗教法官的脚边,从此人们停止了无休无止的自相残杀、相互猜疑。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我承认上帝或者说宗教信仰对国家、集团与个人发展的必要性,但这主要是在读《理想国》与《1984》时形成的观点。而此书也透过此诗,阐释了作者认为的宗教本质。

3.3 长老的葬礼

佐西马长老临终时送给阿辽沙一句话:“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是《圣经》约翰福音中的一句话。佐西马长老是一位高尚的修士,生前人们崇拜他,相信他能治百病,他预测的未来一一应验,人们将长老当做圣徒看待。他死后,人们期待神迹发生,期待长老的尸体不朽、散发花香、甚至复活。可是事实相反,由于葬礼时没有开窗,长老的尸体快速的腐烂发臭,比正常尸体臭的更快。在场的人们逐渐纷乱,窃窃私语。他们失望、怀疑、流言蜚语、直至落井下石,诋毁中伤。这段内容其实和《宗教大法官》形成互文性,人民在心底渴望奇迹,只有神迹才能给人最大的安慰和信仰动力。自由不能带给人安全感,权威和奇迹却可以。没有神迹人们便会疏离信仰,疏离自由意志。一个强大的依靠,哪怕是暴政,也比自由状态下的无所适从要好。如书中所言“与其说人们寻求的是信仰,不如说人们寻求的是奇迹。”
这个情节的设置也是对阿辽沙考验,阿辽沙此前的善良与虔诚也是建立在奇迹之上的。在他见到长老尸体腐烂后,也开始了动摇。但最令阿辽沙动摇的其实不是尸体发臭这件事,而是这次葬礼让他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他发现人们的并不是因为虔诚的信仰才追随长老,因为当长老尸体发臭后,舆论迅速倾倒向长老的对立教派。更进一步的,阿辽沙看到了人们甚至非常爱看正人君子的堕落和出丑,人们从落井下石中获得了快感!幸运的是阿辽沙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了这次信仰崩塌,重拾了爱生活胜过爱生活之意义的卡拉马佐夫精神。

3.4 伊万的梦魇

伊万的梦魇发生在伊万得知杀死父亲的不是大哥米嘉而是仆人斯乜尔加科夫之后,由于正是伊万自己向斯乜尔加科夫灌输了相关的思想理念,向斯乜尔加科夫讲述了他认为的“人神”理论。伊万痛苦的认为是自己引导斯乜尔加科夫杀死了父亲,虽然伊万的确也对父亲恨之入骨,但他依然承受不了这样良心的谴责,尤其在斯乜尔加科夫将一切真相告诉他后便自杀了。事实上《伊万的梦魇》一章是《宗教大法官》一章的变体。《宗教大法官》用敏锐的洞察力呐喊出世间真相,而《伊万的梦魇》用绝望的理性预言了人类的未来。
伊万的思想类似于《罪与罚》中主角的超人逻辑,即在他认清上帝本质并否定上帝之后,那么一个认识到新的“真理”的人,就可以超越一切旧世界的道德与良心为所欲为。这样新人可以以“人神”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法律无法限制他的行为,他将带领其余的凡人走向新世界,那个世界无限完满与和谐。《宗教大法官》中的宗教法官便是这样一位“人神”,他违背基督定下的自由信条,驱逐上帝成为人类新的“领路人”,带给人们无尽的幸福。然而伊万是一个伟大思想者,却畏惧实现他思想的行动。伊万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和行动的分离。在伊万想走“人神”的第一步时就遇到了困难,他想以“人神”的权威对自己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进行审判并摧毁。但是他却一直不行动,犹豫不决,采取观望态度。渐渐地他找到了与他气质相似的仆人斯乜尔加科夫,他将自己的理念灌输给了斯乜尔加科夫,而后者在接受了伊万的信条后,竟很快的出于仇恨与利益谋划了一场杀死老卡拉马佐夫的完美犯罪。并将司法罪责嫁祸于米嘉,将精神罪原嫁祸于伊万。当然作为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仆人斯乜尔加科夫也对父亲深恶痛绝。伊万是一位深邃的思考着,而斯乜尔加科夫是一位野蛮的行动者。
图 4
伊万在梦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一个衣衫不整的恶魔。伊万与恶魔的对话正是他的深邃的思维与他残存的良心之间的对抗。伊万在思想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致他因无法辨别方向而恐慌。书中伊万思想之深邃已达到了“闪耀上帝之火花”的程度,但同时他又怀疑上帝和信仰,在理性与信仰问题上他无法获得答案。经理多次信仰失败之后,终于,从帮助一位倒在雪地里的醉汉开始,伊万找回了卡拉马佐夫精神,遵从心灵的呼唤,上法庭自首。正如佐西马长老所言,他懂得了对具体人的爱,在良心、理性与信仰中找到了答案。

3.5 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是故事结局也是总结全文的一章。审判当中每个人物的内心剖白以及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陈词,将卡拉马佐夫家族的精神画卷如史诗般呈现,彻底揭示了在命运的暴风雨中每个灵魂的震荡与飘零。这是一场俄罗斯司法体系与卡拉马佐夫精神的战役。作者借辩护律师之口,讨论了诸如青年人思想与行动的分离、父母养育子女正确的方式、国家司法体系的职责等多个社会问题。我认为本章无需做任何总结性阐述,此处摘抄四段最精彩的讲话,其中内涵已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已经多少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的气质:本性诚实,渴望真理。寻求它,又信仰它,一旦信仰了以后就全心全意献身于它,要求迅速建立功绩,抱着为此甘愿牺牲一切甚至性命的坚定不移的决心。然而,不幸这些青年人往往不明白在许多类事情上牺牲性命也许只是一切牺牲中最容易的一种:譬如说,从青春洋溢的生命中,牺牲五六年光阴去从事艰难困苦的学习、钻研科学,哪怕只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以便服务于自己所爱的真理,和甘愿完成的苦行——这样的牺牲就有许多人办不到。

刚才我曾发问“父亲”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我说这是两个伟大的字,是个宝贵的名称。但是陪审员先生们,使用名称可马虎不得,我要实话实说,像被杀的老卡拉马佐夫这样的父亲,就不能也不配称为父亲。爱一个不配做父亲的父亲是荒谬的,不可能的。爱不能凭空创造出来,只有上帝才凭空创造世界。首先,我们自己要实现基督的训示,然后才能要求我们孩子。否则,我们就不是父亲,而是我们孩子的敌人。他们也就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把他们变成了我们的敌人。你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出自《圣经——福音书》)。你们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果孩子用你的办法对待你,怎么能责怪孩子呢?

假定我们孩子已经是青少年,假定已经用理性思考,你们以为他们不会产生这些问题吗?看到自己的不称职的父亲,特别是跟同年龄其它孩子称职的父亲进行比较,会使一些恼人问题在青少年的脑中油然而生,他们这些问题通常只能得到例行公事式的答案:“他生了你,你是他的骨肉,因此你必须爱他。”青少年会不由自主的陷入深思:“他生我的时候难道爱我吗?他生我难道是为了要我吗?在那个时刻,在或许是被酒激起了情欲的时刻,他连我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他传给我的只是纵酒的嗜好,这就是他干的好事,那为什么我必须爱他,难道仅仅因为他生了我,而以后从来没有爱过我?”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按理性和仁爱的指示,而不是按神秘主义观念的要求来处理问题。那怎样处理呢?应该这样。让儿子站到父亲面前,正经八百的问他本人:“父亲,告诉我,为什么我应当爱你?父亲,你得向我证明我应当爱你。”如果这位做父亲的答得上来,并且能向他证明,那么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正常的父子关系。不是仅靠神秘主义的偏见维系,而是建立在理性、清醒和严格合乎人道的基础之上。相反如果做父亲的无法证明,这个家庭也就完了,他不在是儿子的父亲,而做儿子的从此获得自由,今后有权把自己的父亲世同陌路,甚至视为自己的敌人。陪审员先生们,我们的讲坛,应该成为宣扬真理和明智观念的学校!

宁可放过十个罪人,也不惩罚一名无辜。你们是否听到了上个世纪我们光荣的历史上这个伟大的声音。用不着区区在下提醒各位,俄国的法庭不光是惩处罪犯,也要挽救罪犯。让别国的法律去考虑条文和惩治吧,我们应该着眼于精神和内涵,拯救罪犯并使他们重新做人。我的当事人的命运掌握在你们手中,我们的俄罗斯真理也掌握在你们的手中。你们将拯救真理、捍卫真理,向世人证明有人维护真理,真理掌握在好人手中!

图 5

4 个人感悟

书中阿辽沙是一个虔诚善良的人,是世人幻想中完美的人物,伊万是一个不停反思,思想深邃但幽暗而纠结的人,是作者眼中的自己,米嘉是一个真情亲,敢爱敢恨,善恶参半的人,是作者表达的世人真正的模样。刚开始我喜爱像阿辽沙一样善良虔诚的完美人格,然而最终也只是一种幻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然后我惊叹于伊万思想的高深,但深邃的思想给他带来信仰与理性矛盾的痛苦。最后,我想也是作者希望的,应该去爱米嘉一样真实的敢爱敢恨的人,爱他去成为他,去做一个存在于人世间的人而不是一个由理论搭建受逻辑束缚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对人性的分析还可以继续深入吗?我认为还有深入的可能,而接下来可能就会讨论到人类的生存本能,人作为一种存在于地球中的一种哺乳动物的本能,所谓人性与兽性的关系等等。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引发一个或者多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老卡拉马佐夫引发的教育问题;米嘉因遵从本性而导致与社会格格不入,他同时真心爱上两个女人引发的探索“并存的爱”(concurrent love)的可能性;伊万在良心与理性之间的抉择,以及他提出的自由带来战争而幸福来源于奴役的宗教本源;阿辽沙在看到人性丑恶面后的信仰崩塌;斯乜尔加科夫的行为虽然罪恶但却合乎情理。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场搏斗,而最后法庭上卡拉马佐夫精神对俄罗斯司法体制的宣战引发出数不清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一百多年前就存在,而拿到今天讨论也不过时。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父母教育问题,法律在审判外应该做的救赎在如今社会依旧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一本值得研究值得深入思考的书。

5 好句摘抄

一旦您恐慌的发现,尽管您做了一切努力,您非但没有向目标靠近,反而像是离得更远了,——恰恰在那个时刻,我可以向您预言,您将一下子达到目的地

要爱一个人,那个人必须隐藏起来,只要一露面,爱就消失了。

越是愚蠢,就越切题。越是愚蠢,就越明白。愚蠢是简单朴素的,而智慧是拐弯抹角、躲躲藏藏的。智慧是卑劣的,而愚蠢是直率和诚实的。

整个世界早已走上另一条道路,我们把十足的谎言当做真理,还要求别人也说谎。

如今人人都力图最大限度地各自为政,都想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追求生活的完满,其实他们的一切努力并不能得到生活完满的结果,只能是彻底的自我毁灭,因为充分确立自我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陷入十足的自闭。

要知道,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心最有益的感受,莫过于某种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童年时代从故乡故居保留下来的回忆。……而某一段从童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或许正是最好的教育。

理智认为是耻辱的,感情偏偏当做绝对的美。

“良心!良心算什么?我自己就会做良心。我为什么苦恼?就是习惯。那是七千年形成的全世界人类的习惯。将来戒掉了这种习惯,咱们就成了神。”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

即使我看不见太阳,我也知道太阳存在着。知道太阳存在,就已经是全部生活。

关于你们的教育问题人们经常向你们谈起,而某一段从童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或许正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能带着很多这样的回忆走向生活,这个人便可终生得救。即便只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心中,有朝一日它也会有助于我们得救。

谁掌握着人们的良心和面包,就该由谁来统治他们。

建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从地上登天,而是把天挪到地上来。

知道吗,世上太需要荒唐了。这世界就是靠荒唐支撑起来的,要是没有荒唐,世界只是一潭死水。

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东西比自由更无法忍受的了!

对人来说,安宁甚至死亡比在认识善与恶方面的自由选择更可贵。最能吸引人的莫过于让他的良心得到自由,但最折磨人的也莫过于此。

如果没有人造出上帝来,也就根本没有文明。

人一旦否定了奇迹,也就否定了上帝,因为人寻找的与其说是上帝,毋宁说是奇迹。

没有批评岂不是一篇歌功颂德声?但生活不能光唱赞美诗,必须让赞美经过怀疑的熔炉接受试炼。

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

上帝与魔鬼在哪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的心中。

“十八世纪有个年老的罪人说过,如果上帝不存在,必须把他造出来,果然人们造出了上帝。奇怪的并不是上帝确实存在,这一点并不神妙,神妙的是这一思想——上帝必不可少这一思想——居然会钻到人这样一种野蛮而凶恶的动物头脑中去,因为这个思想是在太神圣、太感人、太英明了,它给人类增添了太多的光彩。至于我,我早已拿定注意不去考虑:是人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
“我想,如果世上不存在魔鬼,那么是人创造了魔鬼,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魔鬼。”
“就是说,跟上帝一样。”


参考


- - - - - - - - - - - - - - - - 本 文 结 束 啦 感 谢 您 阅 读 - - - - - - - - - - - - - - - -